哈!我这号称江魔的好友,真有他的...对小孩的心灵成长颇有心德,与你分享!
父母在管理孩子時,常很容易的混淆對錯和罪惡感。
對錯通常是指行為,罪通常是指人。對錯是行為的該不該、或適不適合,但和一個人的好壞,不一定有直接關係。
Whether someone makes mistake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hether or not someone is bad or not good enough。一個人有沒有犯錯和他是不是好人,是兩回事。
父母很容易的就會針對孩子的一些 non-social behavior(反群體的行為),而批判他的『人』有罪。而不是告訴他他的『行為』是錯。
表面上看起來,父母會認為反正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:弄到他不再犯錯。但,實際上兩者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很大的分別。
後者會的自信 Self esteem沒有受到打擊,但前者的長大後可能會認為自己的人格是有問題的。
每個人都被社會灌輸『失敗為成功之母』和『不怕犯錯,最重要知錯能改』,但為甚麽很多人是不敢冒上犯錯的風險?(記得,就算是風險也不敢冒)
為甚麽很多人怕上台發表?他們對於台上犯錯有莫名的恐懼。
這些莫名的恐懼往往是小時候被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了。
更仔細的說,當孩子小時候犯錯時,父母隨即用罪惡感方式來管理他,罵他笨、沒用、壞。就算孩子做對了一些事情,很多父母就讚他是『好孩子』,但,這種做法是有危機的。
以後孩子沒做對事情時,孩子頭腦被灌輸的留白就會變成『我沒做對事情,我可能不是一個好孩子。』
你認為這孩子長大後,還能相信失敗為成功之母和不怕犯錯嗎?
很多人以為上品的是成功,中品的是普通,下品的是失敗。但,我卻覺得上品的是成功,中品的是失敗,最下品的是普通,因為他們連風險也不敢冒。
一些老套的話也不是完全沒道理: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比普通人失敗得更多。